“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清人汪文柏笔下的名句,赞颂的是产自江苏宜兴的紫砂,贵比珠玉。
宜兴古称阳羡,是有着7000多年制陶史的中国“陶都”。漫漫历史长河中,宜兴的紫砂与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相遇,孕育出享誉中外的名片——紫砂壶。涌现出的一代代制壶名家、紫砂大师,用一颗颗匠心,传承文脉,缔造壶里乾坤。如今,紫砂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9月16日拍摄的仿宫廷紫砂壶 金良快 摄
紫砂一把越古今
在北京保利2019秋拍上,紫砂壶再次制造惊艳:一件三足高腰线提梁壶套组(五件)以610万元高价落槌。这一作品出自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之手,截至目前,他的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为9200万元。
“自古以来,紫砂壶一直受到人们青睐,近些年更是在拍卖市场屡屡成为热点,这源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兴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自制工具,经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历史,典型代表作便是紫砂茶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说,紫砂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透气性好,烧制成壶便是上品茶具,这是紫砂壶独一无二的实用性。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契合,在实用性之外被赋予了更多艺术色彩。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装饰技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融会贯通,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史俊棠说,紫砂技艺由此更富有实用和艺术双重特色。
穿越古今,经过千百年传承的紫砂陶器,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状态。
作为紫砂原产地,宜兴市丁蜀镇一直是紫砂壶的天地。“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清人陈维崧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当地紫砂业的盛况。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曾经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
如今,丁蜀镇已因生产紫砂壶而成为中国特色小镇。走进这里,紫砂工作室随处可见。史俊棠介绍,丁蜀镇紫砂家庭作坊有1.2万家,行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囊括了陶刻、雕塑、练泥、烧窑、包装、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紫砂产业链。
传承捭阖有匠心
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紫砂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史俊棠说,抗日战争时期,丁山、蜀山窑业区的厂房和民房被毁者达600多间,陶窑完全被毁者12座。当时宜兴陶业的情况是“大窑户逃往外地,中小窑户无意经营”,曾年产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件。
匠人现场展示紫砂壶制作技艺 沈伯韩/摄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产业恢复性发展,先后组建成立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的集体生产、经营、管理,对恢复紫砂生产、培养紫砂技艺人才、制订泥料标准、改进窑炉烧成技术和对外拓展市场,起到了巨大作用。”曾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担任过厂长、书记的史俊棠说,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周桂珍等大批紫砂大师,正是在那一时期跟随老一辈艺人钻研技艺,脱颖而出。
有了和平发展环境,还需过人的技艺。实现紫砂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并不容易。季益顺举例说,如果盖口做得不好,倒茶水时,盖子就容易蹿出去。如果盖口密封好,即使把壶倾斜90度,盖子都不会动。普通紫砂壶表面比较粗糙,拿在手上会刺手,而精品壶的加工要求、精致程度很高,不会有刺手的感觉。
艺术层面更是难上加难。已故国家级非遗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寅仙曾说,在壶体上堆雕捏塑花枝、叶果等,形象要生动传神,布置要合理得体,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使源于生活的高于生活。
纵观历代紫砂大师的养成,无不蕴含着工匠精神。汪寅仙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跟随师父朱可心仿制“项圣思桃杯”的经过。“那年冬天,他(朱可心)经常用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床前的桌旁制作紫砂桃杯,一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时,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又继续干起来……到第二天凌晨二三点钟才休息,有时听到鸡鸣才息手。就这样花费了4个月的工夫才完成了这件‘桃杯’的制作。”
季益顺说,一把普通壶可能两三天即可制作完成,但他做一把壶,没有一个月做不了。归根结底,是用心程度不同。此外,要出好作品,还要“心手合一”。“一件好作品一定要自己想、自己做。我对壶已经有感情了,平时看到花草树木的造型都会联想到作品设计,连晚上做梦都会梦到做茶壶。”
承前启后创新路
历经千百年传承,紫砂壶被赋予更多艺术价值。紫砂技艺传承不能仅局限于技术纯熟,还需注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内涵,不断推陈出新。
“紫砂生产是彰显个性的工艺。”史俊棠说,20世纪90年代末,在紫砂工厂上班的做壶工人纷纷离厂回家,开起了家庭作坊。越来越多人开始探索自创商业品牌的新经营模式,宜兴紫砂由集体工厂回归到千家万户的作坊式生产经营。“自此,紫砂传承更自觉了,创新更有紧迫感了。”
吕尧臣,国家级非遗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中国的“壶艺魔术师”。其开宗立派的“吕氏绞泥”艺术独步壶坛。吕尧臣的儿子吕俊杰,16岁跟随父亲学艺。第一天踏进紫砂厂,父亲就一脸严肃地对他说:“既然吃上了紫砂这碗饭,就不仅仅要跨一步,还要跨十步、跨百步……”
此后,吕尧臣亲授技艺,对儿子的要求可谓严苛之至。“让我意外的是,父亲对我的一些大胆创意绝不刻板地限制,反而鼓励我率性发挥,勇于创新。”吕俊杰记得父亲常说“壶道即人道,修养上不来,眼界打不开,不会有高致出手,你要去开开眼界……”
于是,吕俊杰在打下深厚的紫砂手艺基础后,前往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深造。3年的系统学习,让他的壶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紫砂艺术的传统意义与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想只做一个终年伏在作坊里的壶手,当一个手艺娴熟创意迟钝的熟练工匠。”他说,立足传统不是不能新锐,关键是要有多元文化修为,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有思想的艺术家。
2010年,吕俊杰携近百件紫砂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赢得业界肯定。此后,他更是将紫砂艺术带到了凡尔赛宫、戛纳、联合国,走出了一条紫砂传承的国际化之路。
除技艺创新外,新兴的技术手段、营销模式也在助力紫砂艺术的传承发展。2015年,位于丁蜀镇的恒隆紫砂电商产业园开园,紫砂工艺品从线下大量地转移到线上展示、交易。紫砂人还利用网络联络文化公司、设计公司等外部力量,丰富紫砂产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
“宜兴紫砂行业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人投身其中。”史俊棠说,当下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规范市场,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让真正的技艺骨干和领军人物发挥才干。
上一篇:话说陶艺︱乐烧到底是咋回事?